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展开了一场围绕电池能量密度的“竞赛”,且日趋白热化。具体表现如下:多家企业推出高能量密度电池产品: 国轩高科:在2025全球科技大会上发布“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可将纯电轿车续航里程推至1000公里,还规划建设年产能约12GWh的准固态电池产线。其2024年发布的金石电池,单体容量经一年极限验证已提升150%。 德尔股份:目前开发的固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已达到260Wh/kg,正在研发的下一代产品能量密度目标设定为400Wh/kg。 江西赣锋锂业:二代混合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20Wh/kg,循环寿命超过700次,且已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样品。储能领域大容量电芯竞争激烈:从宁德时代、比亚迪到天合储能、远景动力等头部厂商纷纷亮出大容量电芯“王牌”,如314Ah、587Ah、628Ah等,数字不断刷新纪录。2025年,多家储能企业陆续宣布或实现了大容量储能电芯的量产,如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正式下线500 +Ah储能电芯,蜂巢能源计划在成都基地量产770Ah电芯,宁德时代正式宣布587Ah电芯量产交付。锂金属电池发展迅速:以锂金属电池为代表的技术路径在能量密度、大容量电芯开发和实际应用验证上展现出极高速度和潜力。太蓝新能源展示了实测能量密度达720Wh/kg的120Ah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样品;盟维科技不仅在2022年交付了超500Wh/kg的产品,其实验室原型更是触及600Wh/kg。此外,锂金属电池在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快充能力等综合指标上也能够取得平衡,且在电动航空等领域已进入“导入验证”甚至“产品交付”阶段。这场电池能量密度“竞赛”的背后,是企业对市场竞争力的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意味着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低的单位储能成本,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应用场景要求。但同时,固态电池等面临着生产成本较高的挑战,大容量电芯则存在参数虚标、安全风险高发等问题,企业需要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兼顾安全性、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