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具体措施如下:完善保护体系建设: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修复和监测体系建设。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藏羚羊数量大幅增加;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多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有效保护了大量野生大熊猫。 推动国家植物园建设: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已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设立后,新增收集了大量活植物,其中包含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加强物种保护力度: 推进旗舰动物保护: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朱鹮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强化科技支撑,组织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收容救护、人工繁育、放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项目。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朱鹮种群数量超过9000只。 开展植物抢救保护:持续开展50种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和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组织实施近40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巧家五针松由最初发现时的34株增长到3000多株。 加大候鸟保护力度: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推进鸟类迁飞通道保护监测体系建设。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打击非法贸易行为:发挥各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持续开展“网盾”“清风”等专项打击行动,组织各地巡山清套清网,多环节、全链条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行为,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强化法律与名录管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颁布和修订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明确受威胁物种变化情况,强化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