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内蒙古赤峰将小草做成大产业的相关介绍: 发展历程- 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第一个节水紫花苜蓿项目试种成功,拉开了人工种草的序幕。- 2011年开始,当地开始引进企业人工种植牧草,截至目前牧草种植面积约60万亩,昔日的沙地变成了“绿海”。- 经过多年发展,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规划面积已达110万亩,种植面积68万亩(其中紫花苜蓿51万亩),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种植高效节水灌溉紫花苜蓿面积最大的县域地区。 发展优势土地资源丰富:赤峰市坐拥天然牧草地3206万亩、人工饲草地317万亩,为牧草种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气候条件适宜:赤峰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同时,该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候干燥,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优质牧草品种,如紫花苜蓿、羊草等。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技术支持等,鼓励企业和农牧民积极参与草产业发展。 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赤峰市依托现有的澳亚集团、内蒙古草都集团、北京绿田园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草畜联合体,鼓励引导养殖企业与种草主体合作经营、牧户之间联合共建,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牧草种植,赤峰市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及衍生产业发展的绿色产业链条。先后引进29家企业发展牧草种植加工、规模化养殖、乳肉制品精深加工。 产业效益生态效益 改善植被覆盖:阿鲁科尔沁旗草业核心区植被覆盖率增长到90%以上,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曾经的沙地变成了“绿海”,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缓解草畜矛盾:优质牧草的种植推动了赤峰市草畜平衡,2008年以前,退化草原平均亩产草约35公斤,通过治理平均亩产达800公斤以上,整个治理区年产优质牧草65万吨,解决了130万头只牲畜的牧草缺口问题,使全旗735万亩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经济效益 增加农牧民收入:草产业发展之前,阿鲁科尔沁旗草牧场流转费每亩仅15元,目前每亩最低75元、高的达到150元,3500户农牧民已向企业流转或合作经营草牧场50万亩,年人均增收4600元。在草企业的带动下,800余户农牧户种草18万亩,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1000余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21家牧草合作社获得分红,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草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草产品深加工、肉牛羊育肥、奶业、食品加工业等下游产业和仓储物流、机械租赁、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 促进就业: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牧草种植、收割、加工到销售,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草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标准化的操作,带动了全旗现代农牧业逐步走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时代,目前全旗大型指针式喷灌机1503台套、大型农用机械300余台套、机械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