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框式舞台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百余年间成为国内主流剧场的标准形式,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中国式剧场也在与时俱进。以下是具体介绍: 镜框式舞台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与特点:镜框式舞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型,因台口竖起矩形台框、形似镜框而得名。观众自台下看去,表演区犹如一幅画,透视布景的使用,更强化了戏剧带给人的幻觉感。传入中国:19世纪末,西方镜框式舞台传入中国,此后百余年间成为国内主流剧场的标准形式。1953年建成的天桥剧院,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和民主德国剧院规范建造的第一家大剧场,是镜框式舞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 演艺新空间的兴起与特点兴起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镜框式舞台对戏曲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其规范化造成了表演艺术与剧种风格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新时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同时,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不断增长,多媒体及数字化技术也不断发展,这些都促使演艺新空间应运而生。特点 空间多元化:演出不再完全依托传统剧场,园林、公园、商场、社区、文博场馆等更多非典型剧场涌现,如上海的共青路仓库、船台公园、鼓风机厂等历史空间被改造为演艺新空间,“大世界演艺号”江景游船将沉浸式演出与黄浦江沿线文化地标相结合。 技术现代化:智慧剧场建设成为新方向,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从演出到管理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例如国家话剧院建设的5G智慧剧场,利用超高清视频技术,聚焦“线上+线下”双演模式打造;广州大剧院通过建设360度全景观光平台,让用户可自主选择观看角度。 观演关系改变:演艺新空间中的表演艺术联动多种业态,打造“演艺+”体验新场景,观众不再是被动观看者,而是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演出中。如全景沉浸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观众被分派不同身份,用不同道具与演员互动,开启探案之旅。 中国式剧场的发展趋势功能复合化:未来剧场需努力成为真身与代码、情感与算法携手合作的场所,开发多元演出模式、丰富艺术呈现形式、提升观众情感体验。同时,剧场还将兼具更多功能,如社交、消费等,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善用现代技术,以现代方式阐释中国传统舞台的写意精神,让戏剧的符号性、隐喻性内涵拥有更多技术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