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
“还能装”“努力塞”的行为表现
在返程时,许多人尤其是自驾返程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程且携带较多行李物品的旅客,往往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例如在自驾车返程中,会尽量把后备箱、后排座位塞满各种特产、行李等物品。一些乘坐大巴车的旅客,也会将行李架塞得满满当当,甚至还会占用过道空间放置行李。
这种行为有时候是因为觉得“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东西都得带回去”或者是想充分利用空间以节省后续的成本(如减少再次邮寄物品的麻烦和费用等)。
“满载而归”的背后问题
超员超载方面
在一些私家车上,可能会出现多塞一个人或者让儿童挤坐在大人腿上的情况,认为只是短途返程或者觉得多一个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小型客车中,超员会改变车辆的重心分布,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对于营运车辆,超员超载更是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并且会使车辆的制动、转向等性能下降。
货物装载方面
过度装载货物,特别是在私家车上,可能会遮挡驾驶员的后视镜视线,影响对后方车辆和路况的观察。如果在紧急刹车时,由于车内物品没有固定好,会成为“二次抛射物”,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在一些货运车辆中,超载还会对道路路面造成过度碾压,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同时也极易引发爆胎等危险状况,导致交通事故。
安全隐患分析
车辆性能受损
制动性能下降
当车辆超载时,其制动距离会显著增加。例如,一辆核定载质量为1吨的小型货车,如果超载到5吨,在相同的速度(如每小时60公里)下,制动距离可能会从正常的20米增加到30米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车辆的制动系统是按照额定载质量设计的,超载会使车辆的惯性增大,制动时需要克服更大的能量。
操控性能变差
车辆超载或不合理装载会改变车辆的重心位置。对于轿车来说,如果后备箱过重,车辆的后轮负荷过大,在转弯时就容易出现甩尾现象。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或者湿滑路面上,这种操控性能的下降极易引发侧滑、翻车等严重事故。
人员安全风险增加
车内人员受伤风险
如前面所述,车内超载的人员在发生事故时没有安全带等安全设备的有效保护。而且一旦发生碰撞,超员情况下人员之间的碰撞挤压也会加重伤亡程度。同时,车内未固定好的物品在急刹车或碰撞时成为“飞弹”,可能会击中车内人员,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伤害。
应急疏散困难
在超员的情况下,车内空间拥挤,一旦发生火灾、落水等紧急情况,人员疏散会变得十分困难。例如,正常载客量为5人的轿车,如果塞进了7个人,在遇到危险需要从车门逃生时,由于人员过于密集,可能会相互阻碍,导致疏散时间延长,增加伤亡的可能性。
解决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交通安全知识普及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交通部门官方网站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制作专门的宣传视频,展示超载超员以及不合理装载货物的危害,以实际事故案例为素材,直观地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出行理念。
针对性宣传
在旅游景区、车站、高速服务区等地,针对返程旅客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放宣传手册,设置咨询台,解答旅客关于行李装载、乘车安全等方面的疑问,提醒他们不要为了一时的方便而忽视安全问题。
加强执法监管
路检路查力度
交通执法部门在返程高峰期间,加大对公路、高速公路的检查力度。特别是在省界、重要交通枢纽等地点设置检查点,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检查。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如超载检测仪器、人员计数设备等,快速准确地识别超员超载和违规装载行为。
处罚与教育并重
对于发现的超员超载和违规装载行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但同时,在处罚过程中也要对驾驶员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行为。
规范物流与快递服务
便捷的物流选择
在旅游地和返程出发地,推广便捷的物流和快递服务。与当地商家合作,提供一站式的行李托运服务,让旅客可以轻松地将特产等物品通过物流寄回,而不必冒险超载超员携带。
价格与服务优化
物流和快递企业可以针对返程旅客推出优惠的价格套餐,提高服务质量,如提供上门取件、包装等服务,使旅客更愿意选择正规的物流渠道来运输行李物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