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的“金观平”文章对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着重要意义。
重要性
提升国家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科技竞争格局下,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能否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关系到其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地位。例如,美国通过将大量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如苹果手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占据了高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优势地位。
中国如果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诸如5G通信技术成果转化为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现实生产力方面取得突破,就能够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动,提升在全球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如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然而,这种模式面临着资源约束和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例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转化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变革,从传统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不仅提高了汽车产业的附加值,还推动了相关电池、电机、电控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满足社会民生需求
许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像癌症的靶向治疗药物等成果的转化,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环保领域,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设备,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面临的挑战
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虽然科研成果众多,但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筛选机制。许多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经过系统的评估就难以确定其是否具有转化的潜力。
在企业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对接机制不顺畅。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也难以获取高校的前沿科研成果信息,导致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资金投入与风险分担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中试阶段。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但往往面临资金缺口。据统计,中试阶段的资金投入可能是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数倍到数十倍。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者往往因为担心风险而不愿投入资金,目前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如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在风险承担中的比例和合作模式不明确。
人才短缺
既懂科技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人能够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推广策划等工作。例如,一些科研人员研发出了新的材料,但缺乏人才将这种新材料的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概念,并进行有效的销售推广。
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高校和职业院校缺乏相关的专业设置或者课程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人才的需求。
应对策略
完善转化机制
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评估和筛选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这个平台可以邀请技术专家、市场专家和财务专家共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确定其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和经济可行性等指标。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例如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共同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优化资金投入与风险分担体系
政府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阶段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的中试基金。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中试项目进行重点资助。
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保险、风险投资与银行贷款联动的模式。风险投资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风险资金,银行则可以根据风险投资的介入情况提供配套的贷款支持,共同分担风险。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技术商业化运营等课程,培养具有科技和商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引进国外有经验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通过优惠的政策待遇,如提供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等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同时鼓励他们将国外先进的成果转化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