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重要意义
稳定全国经济大局
经济大省往往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例如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它们的GDP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宏观经济面临压力时,这些省份能够通过稳定自身的经济增长,为全国GDP的稳定增长做出关键贡献。
经济大省的稳定发展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涉及众多产业和企业,这些省份积极的发展态势能够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
经济大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能力。以深圳为例,作为广东的一个重要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经济大省可以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经济大省内部往往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通过加强省内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共建等,能够实现省内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全国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关键力量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经济大省凭借其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例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大省在高端制造业、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应对贸易摩擦、提升国际产业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时,经济大省能够通过挖掘内需潜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式,率先在应对挑战中实现突围,为全国应对经济风险提供支撑。
实现责任担当的举措
积极扩大内需
消费方面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经济大省可以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等。例如,江苏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环境,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如广东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夜市街区,促进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消费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投资方面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经济大省可以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设施等。例如,山东加快布局特高压、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既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鼓励企业扩大投资,特别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引导企业向高端制造、绿色产业等领域投资。
推动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改造
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浙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的联网监控、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钢铁大省河北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对传统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新兴产业培育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海积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和企业,打造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布局。
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众多相关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通过共享资源、技术溢出等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强化区域协同
省内协同
经济大省可以根据省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分工布局。如江苏省内,苏南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苏北地区则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等方式,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
省际协同
经济大省之间以及与周边省份开展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典型案例,北京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天津发展高端制造等产业,河北承担生态屏障、产业转移等功能,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大省与安徽等省份也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强协同,构建更广泛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方面
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如上海推出“一网通办”改革,企业办事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多个部门事项的一次性办理,减少办事环节和时间成本。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广东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
开放方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外贸市场。经济大省可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如浙江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与东盟等地区开展以电商为平台的贸易往来,扩大商品出口和服务贸易规模。
吸引外资方面,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江苏在吸引外资时,更加注重引进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外资项目,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