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为零碳文旅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实践涵盖以下四大核心方向: 一、构建「四化」技术体系,重塑景区运营模式1. 交通运营电动化 宁德时代以动力电池及充换电技术为核心,推动景区水陆空交通全面电动化。例如,武夷山景区已实现100%新能源运营车辆覆盖,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电动观光车年节省燃油超80万升。在船舶领域,截至2025年5月,全球已有760艘电动船舶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包括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客船「长江三峡1号」和中国首艘油电混合双动力观光船「大湾区一号」。针对景区充电不便的痛点,宁德时代推出「换电观光车」模式,3分钟完成电池更换,运营成本较燃油车降低40%。2. 景区供能绿电化 通过「光储充放」智能微电网技术,宁德时代帮助景区实现绿电自给并创造额外收益。黄山风景区建成全国首个景区级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白天光伏供电满足运营需求,夜间余电通过虚拟电厂反售电网,年增收超百万元。广东丹霞山景区依托5处水电站和1处光伏电站,年供绿电超8000万度,不仅覆盖景区自身用电,还可向周边民宿村供电。这种模式使景区绿电自给率超80%,同时通过有偿充电服务和绿电交易实现经济收益。3. 能碳管理智能化 宁德时代为景区部署数字能源及碳排放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源网荷储」全链路数据,优化能源调度并开发碳汇项目。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通过该平台管理2000+能耗节点,碳汇开发效率提升3倍,2024年通过碳交易增收200万元。武夷山景区则通过「碳汇认养」模式,游客可通过步行、骑行等低碳行为积累「碳积分」兑换权益,将碳管理与游客体验深度融合。4. 零碳旅游商业化 宁德时代创新开发新能源主题旅游产品,例如丹霞山的「新能源探索之旅」包含太阳能露营、电动皮划艇等体验项目,相关线路收入占比从5%提升至15%。同时,宁德时代联合阿维塔、岚图等车企发起「零碳目的地自驾联盟」,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首批5条零碳自驾路线(如「川藏线零碳版」),沿途布局超充站和换电站,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并通过「低碳里程」积分体系吸引10万车友参与。 二、打造标杆示范,推动行业标准建立2025年6月5日,宁德时代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发布首批《「零碳」目的地·先锋榜单》,评选出武夷山、黄山等五家「零碳目的地先锋景区」,构建涵盖「制度设计、技术减排、资源再生、生态固碳」的四大评估体系,从6大维度、超50项指标进行严格评审。例如,武夷山通过「碳汇提升—能源转型—低碳运营—公众参与」全链条体系,年减排二氧化碳5000吨;长白山华美胜地利用「地热+光伏」多能互补系统,冬季供暖碳排放降低65%。榜单计划3年内推动100个景区向净零排放升级,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范本。 三、生态协同与长期价值创造宁德时代不仅提供技术支持,更通过产业联盟与生态共建放大零碳文旅的经济价值。例如,其与武夷山市文旅局签署战略协议,投资1.2亿元启动「零碳景区三年行动计划」,涵盖全电交通网络、智慧能源中心等建设。同时,通过「零碳目的地自驾联盟」等模式,预计为景区带来旅游人次与收入双增长,形成「出行-游览-消费」全链条绿色闭环。这种「技术赋能+商业化运营」的模式,使零碳文旅从环保投入转变为经济增长点,如黄山景区通过绿电交易和低碳项目年增收超千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5年以内。 四、技术储备与未来布局宁德时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零碳文旅提供前瞻性技术支持。例如,其研发的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计划于2026年试飞,未来或应用于景区空中游览。此外,宁德时代计划在2025年内实现所有电池工厂碳中和,并将零碳技术向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延伸,同时探索「零碳岛」「零碳产业园」等全域解决方案。通过这种跨行业协同,宁德时代正构建覆盖能源生产、存储、消费的全生命周期零碳生态,为全球文旅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