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免陪照护有“医”靠 住院不再“累”全家“以前住院,子女工作忙,只能请护工,可护工水平参差不齐,总是让人不放心。现在有了免陪照护服务,医院安排专业护理员,既省心又安心。”在某医院病房内,68岁的李大爷对新推出的免陪照护服务赞不绝口。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现象愈发突出。住院患者的陪护问题,成为困扰众多家庭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免陪照护服务应运而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路径。## 免陪照护服务全面推开所谓免陪照护服务,是指患者住院期间,在其或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的医疗护理员提供生活照护服务。2025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决定自2025年6月至2027年6月,在全国综合医改重点省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中,优先确定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较高、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医院要加大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护士配备力度,原则上试点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在病区护士人力不足时,可配备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协助为生活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以及行动受限住院患者提供生活照护服务。其实,在国家政策出台前,不少地方已先行先试。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自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以来,住院患者满意度、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得到提升;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建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护理团队,借助智慧化设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长期较高。如今,随着国家层面的统一部署,免陪照护服务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惠及更多患者和家庭。## 多方受益的创新模式免陪照护服务的推行,带来了多赢局面。对于患者而言,能享受到更专业、规范的照护服务。医疗护理员经过严格培训,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可为患者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协助康复训练等全方位生活照护服务,有助于患者康复。例如,在广东东莞的试点医院,专业护理员为骨伤患者进行体位搬动等操作时,因经过专业培训,能有效避免二次损伤风险,患者康复效果更好。家属也从繁重的陪护任务中解脱出来。以往,家属需在工作与照顾患者之间奔波,身心俱疲。有了免陪照护服务,家属可将精力更多放在工作和生活上,同时通过视频等方式随时了解患者护理情况,更加安心。以东莞市人民医院为例,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后,患者家属无需再一对一请护工,整个流程更方便,患者平均住院日从16.52天下降到14.32天,既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也让家属压力骤减。从医院管理角度看,免陪照护服务减少了家属在医院的停留时间,降低了非医疗人员对医院空间的占用,有利于病房保持整洁和安静,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维护医院环境安全。此外,还为青年护理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护理行业专业化发展。## 完善服务仍需多方发力尽管免陪照护服务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患者和家属的接受度是首要问题。部分患者或家属对免陪照护服务存在疑虑,担心服务质量不如家属亲自照护,或对医疗护理员专业能力缺乏信任。对此,医院需加强宣传和沟通,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新媒体宣传等方式,详细介绍服务内容、优势和专业性,邀请家属实地参观试点病区,让他们亲身感受服务的规范和专业。同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和家属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人才缺口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相对不足。医院需从制度设计、临床实训、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护理员队伍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也应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精细、科学的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例如,广东省护士协会联合全省各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在3年内培养3万名健康照护学专业毕业生,为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专业人才。费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费用多为医保自费项目,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各地卫健行政部门需联合医保部门,完善相关价格政策,探索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或商业保险支付范围,减轻患者和家属负担。如福建将生活护理费用与医院医疗护理、耗材费用打包纳入医保支付;广东提出探索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纳入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免陪照护服务作为一项创新举措,为解决住院患者陪护难题带来了希望。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服务的持续优化,这一服务模式有望在全国广泛推广,让更多患者和家庭受益,真正实现住院不再“累”全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