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飞!“重庆造”液氢无人机:3.5小时续航背后的技术革命2025年9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与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青鹞-10”氢动力多旋翼无人机在陕西宝鸡完成液氢能源首飞,实现全国首次多旋翼无人机3.5小时以上长航时飞行突破,创下国内液氢动力无人机续航新纪录。这场试飞不仅标志着我国无人机能源系统的重大革新,更为长航时无人机应用开辟了全新赛道。# 一、破纪录的飞行:数据背后的技术突破此次试飞中,“青鹞-10”展现出三大核心亮点:续航能力跨越式提升:实际飞行超3.5小时后,液氢燃料剩余量仍超过40%,理论续航可达7小时,续航里程突破300公里,是传统锂电多旋翼无人机(通常续航25-40分钟)的6-8倍。试飞全程完成爬升、巡航、定点盘旋等标准动作,飞控系统与燃料电池运行稳定,验证了液氢动力的可靠性。液氢储供系统自主可控:陕西同尘和光提供的12L液氢储供系统及高效加注方案,实现从液氢存储到加注的全流程技术支撑。这套系统解决了液氢超低温(-253℃)存储、安全输送等关键难题,储氢密度远超高压气态储氢方式。宽温域与高海拔适应性:该机型可在-30℃至45℃环境下持续运行,能应对4000米海拔飞行,环境适应性显著优于传统锂电无人机,为高原、寒区等复杂场景应用奠定基础。# 二、技术攻坚: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路径“青鹞-10”的突破源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发主体分工明确:哈工大重庆研究院负责氢动力无人机系统集成与飞控技术研发,依托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优化无人机气动设计与能量管理;陕西同尘和光专注液氢动力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储供系统为核心部件。技术迭代基础扎实:该机型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在前期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技术上的升级。今年初,“青鹞-10”已完成氢燃料电池版本首飞,并于6月在南方电网巡检中实现实战应用,为液氢动力改装积累了大量飞行数据。系列化布局形成梯队: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团队已构建多类型氢动力无人机矩阵,包括续航8小时的“青鸥30B”复合翼无人机(非液氢版本,与美国Stalker XE水平相当)、太阳能氢能混动无人机等,形成技术互补的产品体系。# 三、应用前景:重构长航时无人机市场格局液氢无人机的突破将深刻改变多个行业应用场景:电力与管线巡检效率倍增:传统锂电无人机巡检高压线路时,单架次仅能覆盖10-15公里,需频繁返航换电;“青鹞-10”单架次可覆盖50公里以上线路,结合其环境适应性,有望大幅降低巡检成本。南方电网已通过实战验证其可行性。应急救援与物流新选择:7小时续航可支持跨区域应急通讯中继、灾区物资投送等任务,尤其在无电网覆盖的偏远地区优势明显。液氢燃料零排放特性,也使其适合生态保护区等环保敏感区域作业。军事与特种领域潜力巨大:低噪音、红外特征弱的特点,使液氢无人机在侦察、监测等军事场景具备隐蔽优势;300公里续航可拓展作战半径,替代部分有人机执行危险任务。# 四、行业影响:推动氢能航空产业化进程此次首飞的意义远超单一产品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此前液氢动力长航时无人机技术主要由美国、德国等掌握,“青鹞-10”的试飞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后续大型氢动力航空器研发积累经验。带动产业链升级:液氢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将拉动液氢储运、微型燃料电池、低温阀门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尤其推动小型化液氢储供系统的成本下降,反哺氢能汽车、储能等领域。技术挑战仍需突破:目前液氢加注设备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且低温存储对材料要求苛刻,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储供系统轻量化设计,探索更高效的液氢制备与运输方案,才能实现商业化落地。从锂电到液氢,无人机续航的突破不仅是能源形式的迭代,更是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向绿色化、长航时方向转型的缩影。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液氢无人机有望在未来3-5年成为长航时作业场景的主流选择,重塑无人机产业竞争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