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沉船遗址是解码“海丝”文明版图的关键所在,其中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尤为重要,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实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相关介绍如下:遗址发现过程: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约7个月后,中国正式发布这一重大发现,将其分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这两处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持续70天,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沉船遗址概况: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长约37米、宽约11米,可见10个分舱,堆积高达3米,遗物数量超10万件,主要为青花、青釉、白釉等瓷器,从瓷器的器形与纹饰判断,大多为明正德年间烧造。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核心区为大量排列整齐的原木堆积,长约21米,最宽约8米,年代为明弘治年间,载有大量国外乌木,另有少量的陶器、瓷器等。对解码“海丝”文明版图的意义: 完善航线历史链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一号沉船推测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推测是从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运载乌木等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勾勒出一幅双向流动、互通有无的海上贸易图景。 实证海丝贸易交流:这些沉船遗址及出水文物,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一号沉船的瓷器展现出明代中期中国陶瓷制造与海上贸易的高度发展,二号沉船的乌木填补了中国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进口回航历史记录的空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货物种类、贸易路线、贸易规模等提供了直接证据,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体现深海考古水平:此次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对水下千米级深度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借助了“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等深潜技术与装备,充分体现了中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科学与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海丝”文明版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