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启用42款特种武器网攻“北京时间”,细节曝光!
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发起了一场长达两年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动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险些撼动中国的时间根基。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是“北京时间”的发播运转单位,为国家通信、金融、电力、交通、测绘、国防等行业提供高精度授时服务。
然而,这一维系国家命脉的单位成为了美国网络攻击的目标。近期,国家安全机关公开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实施的重大网络攻击案,揭露了美方实施的高强度渗透攻击。
01 攻击轨迹:蓄谋已久的网络攻击
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发现,美国安局针对国家授时中心的网攻活动蓄谋已久,呈现递进式、体系化特点。
这场攻击始于2022年3月25日,美国安局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秘密网攻控制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窃取手机内存储的敏感资料。
2023年4月18日起,攻击进入新阶段,美国安局多次利用窃取的登录凭证,入侵国家授时中心计算机,刺探该中心网络系统建设情况。
真正的风暴在2023年8月来临。美方专门部署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先后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对国家授时中心多个内部网络系统实施高烈度攻击。
攻击者还企图横向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预置瘫痪破坏能力。
02 攻击手法:国家级网络间谍技术
美方实施的网络攻击是一种典型的国家级网络攻击,国际上将这一行为简称为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
为掩盖攻击行径,美国安局采取了一系列隐蔽手段。
他们多选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发起攻击,利用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等地的虚拟专用服务器作为“跳板”隐匿攻击源头。
在攻击渗透过程中,还大量采用 “零日漏洞”、“横向提权”和“跨网渗透” 等技术,突破重要信息系统的入侵检测系统。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深度分析,NSA使用网攻武器构建了回环嵌套加密模式,这种加密模式的强度远超常规TLS通讯。
NSA在加密攻击中,综合使用了AES、TLS1.2和TLS1.3等加密技术,同时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这种多手段结合的方式,极大增加了威胁发现的难度。
03 攻击目标:国家命脉的授时中心
国家授时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承担“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
这里为全国通信、金融、电力、交通、测绘、国防等行业领域提供高精度授时服务,还为测算国际标准时间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国家标准时间的精确度关系到国家各个关键领域的正常运转。
时间差一毫秒,变电站就会时序混乱,造成大面积的停电。
时间差一微秒,国际股市的交易就可能会有几千亿的变化。
时间差一纳秒,北斗的定位精度就会差30厘米,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日常通信,无线电载波无法同步,手机通话和上网无法实现。
时间差一皮秒,月壤采集车和嫦娥飞船的定位就会产生几公里的偏差,可能造成“嫦娥”无法成功返回。
国家授时中心自主研发了世界领先的时间自主测量系统,还建设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相关设施一旦遭受网攻破坏,将影响“北京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引发网络通信故障、金融系统紊乱、电力供应中断、交通运输瘫痪、空天发射失败等严重后果。
甚至可能导致国际时间陷入混乱,危害损失难以估量。
04 防御应对:维护网络主权
国家安全机关长期跟踪,多次阻断美方攻击链路,固定了美方网攻证据,并指导国家授时中心开展清查处置,升级防范措施。
国家安全机关在此次行动中展现出精准的反制能力:通过攻击流量特征锁定跳板服务器,利用蜜罐技术捕获武器样本,最终完整还原攻击链条。
国家授时中心随后升级的“三线防御”体系,将边界防护、内部监测、核心系统隔离形成立体防线。
专家介绍,一些国家实施的高级持续性网络威胁攻击,严重危害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对网络空间互信机制造成破坏,国际社会应有效约束这种“数字霸权”行为。
这场持续两年的网络攻击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国安局动用42款网攻武器,构建了从手机入侵到内网渗透的完整攻击链。
所有攻击均选择在北京时间凌晨进行,攻击流量经美国、欧洲、亚洲多地服务器层层跳转,如同网络空间的“幽灵舰队”。
所幸国家安全机关及时侦破并阻断了攻击,全力守护了“北京时间”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