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前8月入境外国人同比激增52.1%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全国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589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52.1%,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62.1%。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入境政策的显著成效,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旅游市场和发展机遇的高度认可。## 数据背后的整体入境格局2025年前8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同比上升14.9%,形成了多层次的出入境人员结构:内地居民:出境2.2亿人次,同比上升15.4%,显示国内居民出境需求持续旺盛港澳台居民:出入境1.8亿人次,同比上升11.2%,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融合效应显著外国籍人士:入境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其中免签入境占比超六成,成为拉动入境增长的核心动力从地域分布看,免签入境呈现明显的"热点集聚"特征。以上海口岸为例,前8月查验俄罗斯籍入境旅客19.6万人次,同比增长56%,其中90%以旅游、商贸为目的。成都航空口岸的数据更为亮眼,入境外国人19.5万人次,同比激增70.8%,排名前三的来源国为泰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海南省作为旅游特区,前8月入境过夜游客87.6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入境游客总花费达5.85亿美元,同比飙升72.9%。## 政策驱动: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免签入境人数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中国近年来持续升级的入境便利化政策。2023年以来,中国构建了多层次的免签政策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单方面免签:对47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持普通护照者因经商、旅游等事由入境,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签互免协定:与29国签署免签协定,其公民持各类护照短期旅行通常无需签证过境免签升级:将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国家增至55国,允许免签外国人在24个省区市停留并跨省旅行政策的持续优化不断降低入境门槛。以俄罗斯为例,在中俄恢复团体旅游免签、延长过境停留时间至240小时等政策推动下,2025年9月15日中国对俄试行免签政策首日,浦东国际机场即迎来大批俄罗斯旅客。这种"政策先行"的策略,有效激发了重点客源国的入境需求。配套服务的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入境体验。国家移民管理局优化口岸通关流程,中国驻外使领馆全面取消签证预约制度,同时金融支付、住宿交通、景区预约等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 市场效应:从热门景点到消费升级免签政策的红利正从入境人数向消费市场深度传导。数据显示,2025年前8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入境消费成为拉动服务消费增长的新引擎。这种消费升级体现在三个维度:消费规模:海南省前8月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达667美元,远高于国内游客平均水平,8月单月入境游客花费同比增长55.8%消费结构: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四川的大熊猫基地、湖南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甘肃敦煌的文化遗产等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选择,张家界2024年入境旅游创汇达10.08亿美元消费区域: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武汉天河机场3月以来入境外国人占比达22.01%,同比增长38.01%,其中63.27%以观光休闲为目的值得关注的是,免签入境带来的不仅是旅游消费,更带动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上海口岸数据显示,大量外籍人士通过免签政策来华开展商务活动,形成了"旅游+商贸"的复合型入境需求。这种多元化的入境目的结构,让免签政策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释放。##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免签入境的快速增长,标志着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也面临一些需要持续优化的挑战:服务能力提升:随着入境游客增多,多语言服务、国际支付便利化、涉外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均衡发展:如何将热门口岸的入境流量引导至更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省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引导和产品供给政策持续创新:在现有基础上,可考虑根据不同国家的客源特征,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免签便利措施从长远看,免签入境的增长态势有望持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以及中国与更多国家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入境旅游市场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这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更便捷的桥梁。
|
|